医疗器械网(120med.com)欢迎您!

|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库-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直播- 视频-课程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医疗器械网> 资讯中心>新品发布!MS2噬菌体高浓度外部质控品

新品发布!MS2噬菌体高浓度外部质控品

来源:科尔帕默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分类:新品 2024-05-17 11:47:06 8阅读次数

MS2噬菌体是包膜蛋白包裹的RNA结构,与RNA病毒相似,且MS2无致病性,可快速稳定培养。将MS2噬菌体作为RNA的RT-PCR检测的内标质控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设置MS2外源性内标是国际大厂主流趋势。


在RNA病毒的RT-PCR检测中,影响实验过程的因素较多,如实验人员操作中的随机误差、扩增仪孔间温度的差异、标本核酸提取后抑制物的残留、待扩增靶核酸的浓度、逆转录的效率及试剂问题等,这些因素均可能会影响PCR扩增的效率,进而造成结果的偏差。为了更好地避免这种情况,核酸检测试剂往往会设计内对照,也就是通常说的内标——是指在同一反应管中与靶序列共同扩增的一段非靶序列分子。又可进一步分为外源性内标和内源性内标。


内标(或内对照)应具备以下特点:(1)易制备;(2)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稳定性好;(3)无生物传染性;(4)能监控整个检测过程,结果可靠。


MS2噬菌体可作为RNA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物质,因其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感染特定的宿主细菌,所以其生物安全性可以满足微生物标准物质的要求。


专利产品NATtrolTM系列新品首发:MS2噬菌体外部质控品(高浓度),为RNA病毒的临床检测与试剂研发提供更多信心。


NATtrolTM MS2噬菌体外部质控品(高浓度)可用作基于核酸的扩增检测中的内部对照,以监测样品制备步骤(提取和反转录)和 PCR 抑制。


产品信息:

货号:NATMS2-STQ

规格:1.0mL

储存温度:2-8°C

风险信息:无感染性

基质:用 0.09% 叠氮化钠处理的纯化蛋白质基质

目标浓度:10,000,000 copies/mL


产品亮点:

  • 采用真实完整的MS2噬菌体颗粒,保留完整遗传信息,全基因组序列

  • 通过NATtrol?专利的化学修饰灭活,去除感染性的同时保留表面结构与内部核酸的完整性

  • 2-8℃ 稳定保存,方便使用,无需反复冻融,最大程度避免噬菌体颗粒裂解,保证有效浓度范围

  • 通过数字PCR精准定量

  • 稳定性佳,批间一致性良好

与的产品专家联络,了解我们的MS2噬菌体质控品如何帮助您的诊断产品获得理想性能。


除该目录产品外,还可根据客户需要进行MS2噬菌体质控品的定制化开发,从而满足更多产品规格/浓度的设计需求。


填写问卷,经市场部

审核确认,即可获得精美学术礼品。




MS2 Bacteriophage

MS2噬菌体档案


MS2噬菌体简介

大肠杆菌MS2噬菌体是二十面体的单链正义RNA病毒,可感染大肠杆菌和肠杆菌科的其他成员。MS2噬菌体属于轻巧病毒(Levivirus)家族的成员,其中包括噬菌体f2、噬菌体Qβ、噬菌体R17和噬菌体GA。


MS2噬菌体历史

1961年,阿尔文·约翰·克拉克(Alvin John Clark)分离出了MS2,并被认为是一种与噬菌体f2非常相似的含RNA的噬菌体。

1976年,MS2基因组是第一个完全测序的基因组。这是由Walter Fiers和他的团队在1972年建立的第一个完全测序的基因MS2外壳蛋白的早期里程碑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序列是在RNA水平确定的,而下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是使用DNA确定了1977年噬菌体ΦX174基因组的序列。对MS2基因组进行统计分析的第一步是寻找核苷酸序列中的模式。确定了几个非编码序列,但是,在本研究(1979年)时,未知模式的功能尚不清楚。


MS2噬菌体基因组

MS2基因组是已知的最小基因组之一,由3569个单链RNA核苷酸组成。它仅编码四种蛋白:成熟蛋白(A蛋白),裂解蛋白,外壳蛋白和复制酶蛋白。


编码裂解蛋白(lys)的基因与上游基因(cp)的3'末端和下游基因(rep)的5'末端都重叠,并且是重叠基因的第一个已知实例。


正义RNA基因组起信使RNA的作用,并在宿主细胞内被病毒解壳后进行翻译。尽管这四种蛋白质是由相同的信使/病毒RNA编码的,但它们并非全部以相同的水平表达;这些蛋白质的表达受翻译和RNA二级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


注: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NATtrol线


ZeptoMetrix使

为精准而来!




ZeptoMetrix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医疗器械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3-09-18 16:20:36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