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网(120med.com)欢迎您!

|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库-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直播- 视频-课程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医疗器械网> 资讯中心>应用 | 衡量表面活性剂皮肤刺激性的辅助手段——临界胶束浓度

应用 | 衡量表面活性剂皮肤刺激性的辅助手段——临界胶束浓度

来源:克吕士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分类:商机 2024-05-09 16:45:08 9阅读次数

KRüSS于1796年诞生于德国汉堡,是表面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领导品牌。先后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全自动表面张力仪和第一台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荣获多次国际工业设计大奖和德国中小企业最具创新能力TOP100荣誉。其它产品还包括各类动态表面张力仪、泡沫分析仪、界面流变仪和墨滴形状分析仪等。


KRüSS


研究背景

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中最常用原料之一,在洁面乳、沐浴露、洗发液等产品中均有应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影响,追求更温和更低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类清洁产品,但是消费者往往忽视了表面活性剂在清洗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被清除干净,容易在人体皮肤上残留,且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在皮肤的残留量以及机理存在差异目前关于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残留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对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上残留发生的机理、危害以及表征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原理与测量

表活在皮肤表面发生残留的机理

当消费者使用以表面活性剂为主的清洁类产品时,将在完成清洁时使用大量的清水进行冲洗,但是由于人体皮肤构造存在间隙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双亲结构造成渗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一部分表面活性剂无法用水冲走,而是吸附渗透至皮肤角质层内,造成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的残留,而残留会对角质层乃至皮肤深层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如造成皮肤过度干燥、炎症等。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表皮发生残留主要是由表面活性剂与角质层细胞角蛋白的结合造成,这是因为在清洗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形成单体产生渗透,通过相对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导致表面活性剂疏水部分能够与皮肤蛋白片段结合,以及表面活性剂带电荷的亲水头基与皮肤蛋白某些带电荷的部分结合,吸附于皮肤深层无法清洗干净;目前研究表明不同表面活性剂结合角蛋白能力不同,所以不同表面活性剂吸附残留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一个表面活性剂为主的产品中,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皮肤表面的吸附残留主要是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类型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单体浓度决定。

体系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

关于表面活性剂对皮肤渗透吸附造成残留的研究,有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单体理论、胶束理论和亚胶束渗透聚集体理论等来解释不同表面活性剂的不同现象,但目前这些理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上述理论研究忽略了一个和实际情况不符的事实就是暴露时间,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表面活性剂产品的暴露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而上述研究均采用了夸张的暴露时间,如通过贴片封闭接触皮肤21天或者5h接触方案,其都给予表面活性剂足够的时间来渗入和溶胀皮肤结构,因此得出的结论很难与消费者实际使用产品保持一致。因此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表面活性产品如洁面时,首先体系中的单体会穿透皮肤,吸附残留在皮肤上,而决定单体穿透皮肤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浓度和胶束电荷。Morris等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渗透和体系的胶束浓度有非常大的相关性,而与胶束直径的相关性较差,一般来说胶束浓度越低吸附渗透越低。例如SLS复配甜菜碱类两性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其胶束直径变小,体系CMC降低从而降低了吸附渗透。而SLES对比SLS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胶束粒径并未改变,但其CMC变小,皮肤渗透降低,这是因为大多数表面活性剂的胶束粒径均较小,满足皮肤渗透所需标准,从而得出渗透和胶束直径关联度不大的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复配降低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进一步降低表面活性剂单体浓度,从而降低皮肤渗透减少表面活性剂产品在皮肤的残留,这是比较直接的方法,而增加胶束尺寸并不会直接降低表面活性剂的渗透。因此,CMC 临界胶束浓度测量可以作为表面活性剂皮肤刺激性的定向辅助手段。

临界胶束浓度测量方法

KRüSS的Tensíío表面张力仪,配备两个或者单个分液器,可以全自动稀释和测量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浓度下的表面张力,得到临界胶束浓度。

 

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表面活性剂,我们研究了聚乙二醇-10单油酸酯(PG-10-1-O)作为市场上常用乳化剂的替代品。

 

表1. 表面张力 vs PG-10-1-O 溶液浓度。

根据线性外推,可推断自组装

临界浓度的范围为 8 至 11 mg/L。

在给定的 PG-10-1-O 摩尔质量为 1023 g/mol 时,处于过渡范围内的浓度 10.5 mg/L 对应于 0.011 mmol/L。因此,该浓度低于个人护理中使用的其他典型表面活性剂的CMC 值,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8.2 mmol/L 或C12/14 烷基糖苷 0.04 mmol/L,这是 PG-10-1-O 的较好温和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思考与注意

表面活性剂在皮肤残留的危害

表面活性剂单体进入皮肤与蛋白质结合后,会导致皮肤结构肿胀,而皮肤结构肿胀会允许表面活性剂进入皮肤结构的更深层中逐渐结合,从而进一步增强肿胀和渗透,这是一个级联过程。具体表面活性剂残留危害主要有对皮肤角质层表层蛋白的危害,对皮肤角质层脂质的危害,对皮肤表皮活细胞的危害。


结论与展望

清洁类产品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市面上个人清洁系列产品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关注重心转移到清洁类产品的温和性上,追求更加低刺激的产品。在未来,化妆品的产品设计中应该更加关注基础理论的研究,寻找清洁类产品造成刺激背后的原因和机理,设计出更加科学的产品配方架构,以此来做到最大可能降低清洁类产品对人体皮肤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秦? 尧,闫加雷,钱景茹,张廷志. 表面活性剂在人体皮肤的残留研究[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23,46(6):59-63.

2,KRüSS应用报告291.一种用于低粘度配方和脂质体结构的通用乳化剂的表征方法.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医疗器械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3-09-18 16:20:36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