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网(120med.com)欢迎您!

|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库-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直播- 视频-课程

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医疗器械网> 资讯中心>聚力科研转化“最初一公里”,赋能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体系

聚力科研转化“最初一公里”,赋能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体系

来源:Cytiva(思拓凡)      分类:标准 2024-04-15 10:30:07 11阅读次数


4月9日下午,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办,思拓凡、火石数链联合承办,多家单位支持的“聚力科研转化‘最初一公里’——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研讨会(上海站)”在上海张江圆满落幕。本次研讨会聚集了长三角30余位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创新中心、投资机构等与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行业人士,就其自身行业实践经验出发,展开话题讨论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为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之“制”、“源”、“路”、“规”等群策群力。研讨会讨论涉及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乃至中国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会议主持人:于立华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资源服务部资深主管


李积宗:产学研医通力合作,助力创新转化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积宗先生为本次研讨会致辞,他表示目前行业处在各类技术迭代非常快的时期,科研范式变化非常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企业家以及临床医生等相关方需通力合作,建立更多合理的收益分享机制,保持创新动力和活力;长三角区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集群之一,上海对生物医药行业非常重视,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拓宽生物医药创业空间,降低创业成本,吸纳不同创新赛道的项目在沪落地。


谭瑞琮:科技成果转化之“制”,创新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谭瑞琮先生分享了长三角国创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他强调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重要性,介绍了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具体做法和经验。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上海、江苏都在探索,以市场化、企业化运作,通过拨投结合,扶持一批前瞻性引领性项目,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助力优质项目尽早产业化,走向市场。


仲实:科技成果转化之“源”:高校成果转化实践与案例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先生提到,大学作为创新之源,该怎样把创新成果转化的道路打通,引入市场优质资源?他从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政策、基金、技术转移等关键点出发分享了复旦大学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经验。


王水顺: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生命科学领域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体系实践与案例



思拓凡科研与诊疗大中华区总经理王水顺先生分享了思拓凡科研转化团队联动各方资源,推动生命科学领域成果转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转化平台落地的实践案例。他表示,希望通过与政府、科学家、投资方之间协同合作,赋能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满足未来创新成果转化的动态需求。


孙悦平:科技成果转化之“规”:国际市场准入思维逻辑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的应对策略



国际药品注册专业咨询师、原WHO专家顾问孙悦平先生根据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分享了生物医药产品的特点、药品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研发阶段的质量管理等内容。他强调了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在形成产品阶段,只有获得注册批准才能得到市场准入,以上市批准为前提的研发,则需要按照ICH的要求对整个研发活动进行质量管理。


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实践探讨

在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实践探讨环节,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邵黎明先生作为主持人,与参会嘉宾一起,围绕“挑战与机遇”、“合作与共创”、“经验与路径”三个主题方向进行了深度讨论与交流。20余位专家围绕主题先后发表观点,现场讨论热烈。



挑战与机遇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巍表示,“我们的理念是可以找第三方平台进行概念验证,之后通过市场估值引入资本方来走市场化的孵化道路,或转让给药企,最终孵化出真正的创新药物。”南湖实验室科研与战略发展中心主任茅剑萍结合自己所处的实验室工作经验表示,“科学家研究方式是自由探索,我们实验室开展的工作与市场结合度、成熟度的结合存在一定距离,目前一直跟科学家们在探索,怎么与市场结合。”

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费俭、台州市耶大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理事、耶大生物董事长颜柏桓、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教授肖志成、温州医疗器械总部园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前、上海市新药安全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毒理事业部高级副总经理汤纳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科创部主管刘明等行业专家也先后就其所处的细分阶段对该主题发表了看法。主持人邵黎明总结,“如何真正在源头创新上实现突破,科学家0到1最初一公里的努力非常重要,创业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也非常重要。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要真正实现更上一个台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是‘三观’的价值观,而是如何在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追求更大商业价值的“价值观”。”


合作与共创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杨忠表示,学院有大量的教授、博士后、研究生,他们是未来创新的主力军,同时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研究院也累积了大量的数据,可以提供项目早期数据支撑。同时,作为复旦大学与与广州市南沙区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忠表示,复旦大学与广州市南沙区联合共建的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平台作为专业孵化器,一直在致力于项目的早期验证。“生物医药要聚力‘最初一公里’,我们要打造小项目‘铺天盖地的生态’,未来才能产生大项目。”

科研发展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管理主管姚燕来、上海市技术交易所生物医药运营中心主任刘路英、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金立波、中科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科研处主管高颜超、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王苗苗、复旦人类表型研究院副院长陈华、嘉定育成中心转化常务副主任徐美方、上海市生物医药发展中心资源服务部资深主管于立华、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医学科技情报副研究员林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处副处长李平等嘉宾都从各个角度分享了自身的实践经验。


经验与路径

南京市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胡鹏表示,创新项目的转化难在初期筛选,基于做早期平台的经验,创新需要带着市场化需求来立项,看临床机构有什么样的需求来配合,需要有什么样的创新科学成果融入进来,这样成功率会高很多。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教授郭美锦等多名在场嘉宾也分享了自己在成果转化经验与路径方面的案例和经验。

思拓凡科研与诊疗大中华区总经理王水顺先生最后提到,思拓凡将基于平台搭建、平台项目放大生产、平台运营优化与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等经验与资源,不断革新,以满足创新转化的需求,也期待将丹纳赫DBS文化带给客户,为创新项目从寻找市场到上市提供策略助力,与大家在转化之路上携手前进。










新型疗法生物制造平台图鉴

限时下载,欢迎扫码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严禁私自转发或抄袭,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转载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前往官网了解更多资讯

 点亮

,传递信息 ↓ ↓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医疗器械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3-09-18 16:20:36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资讯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