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网(120med.com)欢迎您!

|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库-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直播- 视频-课程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医疗器械网> 技术中心>NxGen技术-快速实现纳米颗粒的放大生产

NxGen技术-快速实现纳米颗粒的放大生产

来源:Cytiva(思拓凡)      分类:操作使用 2024-05-21 09:15:12 22阅读次数

微流控技术是制造脂质纳米颗粒的领先技术,对基因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而微流控的混合通道是技术中的重中之重”

用于脂质纳米颗粒自组装的微流控混合通道




微流控混合技术:提升mRNA疫苗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关键创新




mRNA-脂质纳米颗粒 (mRNA-LNP) ,例如新冠肺炎疫苗LNP的生产,涉及将水相缓冲液中的RNA与溶解在乙醇中的脂质混合,触发LNP自组装。RNA和脂质的混合条件对药品质量至关重要。在流体混合过程中,流体流动发生在从湍流到层流的连续流中。

湍流混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当我们用勺子搅拌茶时就有湍流产生。湍流发生于分子层面时,随机性非常强,难以控制。在泡茶时影响可能不大,但新型、复杂的载药纳米颗粒要经过监管部门的批准程序,因此对生产管控要求更为严格。

微流控混合工艺涉及溶剂、缓冲液和至少五种不同化学物质分子之间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最终颗粒的物理特性。这些特性(例如粒径)会影响它们在体内的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免疫应答。因此,明确的颗粒特性对于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微流控混合可提供非湍流环境,实现在数毫秒内快速、受控且可再现地混合流体,从而使载药纳米颗粒在受控环境下不断自组装。微流控混合中对流体的操控达到了微米级,液体常流经不同长度和几何形状的通道。

微流控混合的几个优点使其成为开发RNA疫苗和其他药物递方法的首选技术:

试剂耗量更少;

受控非湍流混合;

可调控的工艺参数,以优化颗粒特性;

占地面积小,最小化洁净室空间需求;

批次间重现性。




与传统方法相比,微流控技术在纳米颗粒生产中的优势




工艺和化学原料都会影响纳米颗粒的制造。当基于脂质的纳米颗粒首次用于小分子药物递送时,例如脂质体癌症治疗药物Doxil阿霉素,它们是通过复杂的多步骤工艺产生的,包括薄膜水合,然后是高压均质和超声处理或通过纳米多孔膜挤出。由此产生的脂质体结构为脂质双分子层包裹水相。脂质体也用于临床前研究,通过首先形成含有阳离子脂质的脂质体,然后将它们与核酸混合以允许静电络合来递送基因。

在发现阳离子脂质具有细胞毒性后,研究人员开始使用pH敏感的可电离脂质来提高耐受性,这些脂质在生理pH下不带电。与此同时,开发了第二代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方法,使溶解在乙醇中的脂质与溶解在水相缓冲液中的核酸相结合。该方法通过单一步骤即可获得完整的颗粒生成和核酸络合,简化了生产流程,并实现了易放大的连续流形式。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脂质纳米颗粒结构有别于脂质体,核酸被包裹在颗粒核心内。

研究人员发现LNP优于第一代脂质体,然而,这种方法依赖于湍流的产生,通过快速混合水相和乙醇试剂流来实现,例如T型混合器中产生的湍流。因此放大或缩小工艺具有挑战性,并且需要大量的工艺再开发。




NxGen技术,助力mRNA疫苗开发与规模化生产




由进行开发的NanoAssemblr NxGen混合器,是微流控混合的最新一代技术,在保留了连续流生产优点的同时,能够使得液体混合在更加可控的层流环境下进行。层流混合确保通过混合器的每一体积的液体具有一致的混合条件,从而使得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更强的批次内及批次间的可重复性。此外,可通过调节流速比 (FRR) 和总流速 (TFR) 等工艺参数来调整所生产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影响LNP药品的性能。

NanoAssemblr NxGen混合器 - 开发了这种新型混合器设计,能够简化单混合器放大,直接替代传统混合器。NxGen设计在流路中采用了独特的圆形结构,能够在非湍流条件下获得优异的混合效率和更高的单混合器流速。这种易放大设计的优点包括尺寸更小、筛选时的样本和试剂耗量更少、灵敏度高、成本低、分析速度快、控制精确、及重现性高。

NxGen生产的颗粒能够实现单混合器的流速范围为1 mL/min到200 mL/min,高于T型混合器的常规报告流速。在200 mL/min的流速下,单个NxGen混合器在4小时的运行中可以包封8.5g mRNA(> 283000剂疫苗),是Classic混合器制备量的10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Pfizer-BioNTech的新冠肺炎疫苗3期研究需要44000剂,或包封约1.32 g。因此,NxGen提供的一系列流速非常适合临床前开发和直接转移至临床研究,而无需改变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艺再开发和风险。


非湍流混合比传统的配方方法更有吸引力,因为微观尺度上发生的物理现象促进了:


 1 

粒径均匀的纳米颗粒:通过非湍流混合,可以合成具有高均一性和适合纳米应用的粒径(约50-300 nm)的纳米颗粒,从而可以控制液体流和混合条件。

 2 

更优的药物装载效率和储存:尽管疏水性药物可以被包封在脂质体中,但是由于在双层界面处截留,包封率通常较低。NanoAssemblr NxGen进行制备的脂质体包封的药物明显多于超声脂质体。此外,脂质体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在4 ℃和25 ℃下储存八周后保持不受影响。

 3 

有前景的临床应用递送结果:微流控为核酸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和稳定性。在一项使用基于微流控的核-壳纳米颗粒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新型脂质/聚合物混合纳米组装,由siRNAs络合于反聚己内酯聚乙烯亚胺 (PCL-PEI) 胶束内部的亲水核心,再包裹中性脂质膜。由微流控产生的核-壳纳米结构对锁定在核中的siRNA提供了更强的保护,以及在循环中更好的稳定性。此外,这些纳米颗粒通过在体外和体内显著下调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来抑制肿瘤生长。

 4 

将脂质体从实验室转移到临床:与超声处理或挤压方法 (<5%) 相比,NanoAssemblr NxGen进行制备的脂质体制剂提高了蛋白载量 (20-35%) 。对于具有精确粒径 (60–100 nm) 和PDI<0.1的高载量脂质体的生产进行优化更加容易。




放大纳米颗粒的产量,用于临床或工业生产




NxGen新型微流控混合器设计可从实验室规模 (12 mL/min) 无缝放大至生产,并满足GMP生产要求,到达48 L/h。此外,利用切向流过滤,可以实现可放大的下游处理工艺,支持以高产量微流控生产纳米药物。最后,该研究证实了使用不受限于规模的制造工艺,可快速、重复地制造纳米颗粒,降低从实验室到获批产品的风险。


扫码下载相关资料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严禁私自转发或抄袭,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转载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前往官网了解更多资讯

 点亮

,传递信息 ↓ ↓

标签: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医疗器械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3-09-18 16:20:36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