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LNP:助力下一代CAR-T细胞疗法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直接靶向和修改活体生物基因序列的方法。该技术通过创建更精确的细胞和动物模型,扩展了我们对人类疾病背后遗传学的理解。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该技术都极具潜力[1]。然而一直以来,将基因编辑工具递送到靶细胞都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如果有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递送新技术不受内载基因的限制,研究人员将能够实现基因编辑策略的全部潜力,从而探索癌症治疗的新途径。
基因编辑与CAR-T疗法的革新及挑战
基因编辑的基础依赖于在感兴趣的染色体位点启动双链断裂 (DSB) ,以触发两种内源性细胞DNA修复途径之一:非同源末端连接 (NHEJ) 或同源定向修复 (HDR) ,它们分别导致基因破坏或靶向整合。一直到2013年之前,工程核酸酶,如锌指核酸酶 (ZFN) 和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核酸酶 (TALEN) 是用于基因编辑的主导技术。然而,漫长的开发时间加上相对较低的编辑效率,限制了该领域的发展速度。
2013年,来自细菌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的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CRISPR) / Cas相关核酸酶的发现给基因编辑领域带来了颠覆性改变。CRISPR/Cas9系统使用短链向导RNA (sgRNA) 来引导Cas9介导的切割和供体HDR模板的插入。相比ZFN和TALEN,重新定位Cas9的RNA设计具有简单、应用广泛、易调整等显著优势,从而开创了基因工程的新时代。随着基因编辑领域继续创新和快速发展,业界正在研究替代性或工程化的CRISPR核酸酶(即Cas12和dead Cas9)和其他模式,如碱基和引物编辑,以提高效率并减少脱靶效应。
T细胞的基因工程催生了新的癌症免疫疗法,如嵌合抗原受体 (CAR) -T细胞疗法,彻底颠覆了癌症治疗方法。目前的自体CAR-T免疫疗法已展现较高的临床成功率,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提高。下一代CAR-T免疫疗法的重点是增强CAR-T细胞的效力,限制脱靶效应,将治疗目标扩展至液体癌以外的癌症,并从同种异体供体中制造通用CAR-T细胞[1]。这些新策略需要更复杂的、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工程策略,其中所选的基因递送方法决定着基因编辑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基因编辑工具的递送机制
基于T细胞基因编辑的疗法可分为体内和离体疗法(图1)。在体内疗法中,基因编辑机器被直接输入体内。另一方面,在离体疗法中,靶细胞被分离、基因工程改造并重新输回患者体内。虽然病毒载体已在临床上高效地用于T细胞工程。而非病毒载体递送模式具有安全性、简单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也已成为病毒载体的优质替代方案[2]。
图1. 体内和离体基因编辑的示意图。对于体内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机器直接输入体内。对于离体基因编辑,分离靶细胞后,进行基因改造,再重新输回患者体内。
被长期用于离体递送的非病毒方法之一就是电穿孔。这种技术利用脉冲高压电流瞬时打开细胞膜中的纳米级通道,将核酸递送到细胞中。对于CRISPR/Cas9,需要连续的电脉冲来分别递送Cas9 mRNA和sgRNA。这导致需要在效率和细胞存活率之间做出巨大的权衡取舍,使得用电穿孔方法进行一系列或多重基因操作十分困难。
脂质纳米粒 (LNP) 则不需要这样的权衡,这使其成为相比电穿孔更加有效的RNA递送替代方法。LNP是完全合成的脂质制剂,用于在将RNA递送到靶细胞之前包封和保护RNA免受核酸酶降解。RNA-LNP复合物在结构上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 类似,可以利用LDL的内源性摄取途径,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靶细胞。这种温和的摄取机制能够成功和高效地进行 T 细胞基因工程,与电穿孔方法相比具有一致的高水平基因表达、高转染效率和高活细胞产量。事实上,临床阶段基因编辑技术领先的企业Intellia Therapeutics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他们的同种异体TCR-T和CAR-T项目中,LNP有效地取代了电穿孔向T细胞递送CRISPR/Cas9基因编辑物。LNP避免了多重编辑带来的染色体易位风险,以及电穿孔对T细胞活性的负面影响。
PNI利用其对LNP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深厚知识,设计了一款专用于T细胞基因编辑的LNP组合物。因为LNP特性对生产条件敏感,所以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确且可重复的控制,以确保颗粒生产的一致性。
NanoAssemblr仪器与GenVoy-ILM T Cell Kit for mRNA(可用于NanoAssemblr Spark和Ignite仪器)等专用试剂盒配套使用,为研究人员提供所需的工具,帮助他们再自己的实验室内建立可靠、可扩展的离体基因递送方法。mRNA-LNP可以轻松无缝地整合到标准的原代T细胞培养工作流程中,以促进从概念到临床实践的下一代CAR-T细胞疗法的生产。
LNP助力下一代基因编辑CAR-T细胞疗法
多个概念验证实验强调了使用GenVoy-ILM T Cell Kit for mRNA制备的LNP,在进行自体和异体CAR-T细胞治疗开发时的有效性和通用性(图2)[3]。
图2. LNP易于整合到离体CAR-T细胞基因工程策略中,包括基因表达 (a)、单基因敲除 (b)、双基因敲除 (c) 和多步骤基因敲除和表达 (d)。
01
自体细胞疗法
在通过LNP和电穿孔两种方法将抗CD19 CAR mRNA递送至T细胞的对比实验中,发现LNP方法的转染效率 (TE) 显著高于电穿孔。并且观察到更高的细胞存活率和同质程度更高的CAR表达,这是对CAR-T产品的最终细胞产量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参数[3]。研究还表明,与电穿孔和/或慢病毒转染相比,LNP介导的CD19 CAR-T细胞表现出同等的肿瘤杀伤能力[4,5]。
02
同种异体细胞疗法
从健康供体细胞产生的同种异体CAR-T细胞产物有潜力克服与自体疗法相关的、已论证的缺点,但必须解决宿主同种异体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风险等挑战。使用LNP作为递送载体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 支持天然αβ TCR的单基因敲除 (KO) 以及TCR和T细胞标志物CD52的双基因敲除,以允许抗体介导性(抗 CD52)淋巴细胞清除。T细胞标志物CD52的敲除,允许对患者(抗 CD52)进行抗体治疗以增强淋巴细胞清除,同时不影响输入的同种异体CAR T细胞,以降低同种异体反应性和GVHD。此外,使用LNP介导的CRISPR/Cas9进行基因KO的多步骤工程,再进行CAR转基因表达,成功产生了功能性强的TCR–CD19 CAR-T细胞,证明其在体外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3]。
小 结
在各种基因改造场景中,LNP介导的基因递送表现出的简单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病毒载体基因编辑之外的另一个思路和工具,以加速下一代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
基因递送平台需要支持多种多样的基因策略来开发新的基因药物。随着该领域将重点转向解决新的疾病靶点,并致力于同种异体方法以开发“现成”的产品来服务更多的患者群体,需要多重或顺序基因操作的工作流程变得越来越普遍。
LNP正在多个基因编辑项目中用于临床评估。
Intellia Therapeutics公司正在临床管线中加速推进基于LNP CRISPR系统的体内和离体产品。
OTQ923/HIX763专注于造血干细胞的离体基因编辑以治疗镰状细胞疾病。
而公司领先的、用于治疗甲状腺素运载蛋白 (ATTR) 淀粉样变性的体内基因编辑候选物NTLA-2001,已报道初步临床结果颇具前景。
参考文献: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首发,严禁私自转发或抄袭,如需转载请联系并注明转载来源,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亮
与
,传递信息 ↓ ↓
全部评论(0条)
推荐阅读
-
- mRNA-LNP:助力下一代CAR-T细胞疗法
- 欢迎文末扫码下载产品资料
-
- 下一代CAR-T的应用前景,一篇文章让你完全看懂
-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成为细胞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迄今为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六种CAR-T疗法,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自2017年推出Kymriah以来,CAR-T市场在2021年已增长至17亿美元,
-
- 收藏!超全的水凝胶3D细胞培养全流程干货,一看就懂~
- 血管生成涉及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与管道形成等多个步骤。
-
- Mshot明美大学巡展,活细胞成像仪与倒置显微镜亮相山东
- Mshot明美大学巡展,活细胞成像仪与倒置显微镜亮相山东
-
- 3D打印弹性生物超材料应用于细胞调控
- Nanoscribe双光子微纳打印系统实现了创建符合细胞大小和变形性标准的微结构生物超材料,以培养人类间充质干细胞。
-
- 赛恺泽,ASCO,前沿技术……一起回顾细胞治疗2024高光时刻~~
- 赛恺泽,ASCO,前沿技术……一起回顾细胞治疗2024高光时刻~~
-
- 探微观世界,赢科研好礼 ——SC-catcher单细胞显微光镊操纵与分选系统Demo实验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 长光辰英推出的SC-catcher单细胞显微光镊操纵与分选系统,集显微成像、光镊操纵与细胞分选于一体,为科研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细胞操控体验。
-
- 实时无损原位获取“分子指纹”的利器丨单细胞检测级别的拉曼光谱检测分析平台
- 辰英生物拉曼检测平台主要依托长光辰英针对生物样品特点特定研制的单细胞检测级别的共聚焦拉曼光谱仪P300,有效解决了现有材料检测用拉曼光谱设备与分析算法不适于生物拉曼组学研究的问题。
-
- 超全! 宿主细胞蛋白残留检测的法规要求和检测方法宝典来了!
- 超全! 宿主细胞蛋白残留检测的法规要求和检测方法宝典来了!
-
- Nature!单细胞测序突破性进展:Live-Seq技术让单个活细胞测序成为可能
- Nature!单细胞测序突破性进展:Live-Seq技术让单个活细胞测序成为可能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