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网(120med.com)欢迎您!

| 登录 注册
网站首页-资讯-专题- 微头条-话题-产品库- 品牌库-搜索-供应商- 展会-招标-采购- 社区-知识-技术-资料库-直播- 视频-课程

技术中心

当前位置:医疗器械网> 技术中心>细胞培养肉——从培养皿到餐桌的肉食革命

细胞培养肉——从培养皿到餐桌的肉食革命

来源:美谷分子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分类:产品评测 2024-01-20 15:30:05 16阅读次数


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对肉食需求的增加,给人类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求可持续性、生态友好型的食品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


2013 年荷兰教授马克·波斯特(Mark Post)在荷兰首次研发出可以食用的培养肉。2019 年我国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研究团队使用猪肌肉干细胞培养,得到 5g 的培养肉。2022 年 FDA 首次批准了细胞培养的鸡肉产品。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为实验室培养鸡肉提供了机会,也为在 2023 年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销售培养鸡肉的多家公司铺平了道路。这一关键公告确立了细胞培养食品作为全球食品危机日益可行的解决方案。除了畜禽肉类,同样海产品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培养海产品将是下一个前沿,是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海鲜生产方式的替代。




细胞培养肉类之旅——从细胞到肉类

细胞培养的肉类始于采集少量动物细胞样本,经过处理,以确保分离出最佳细胞。细胞生长、活性和生产力等因素通常被视为识别最佳细胞的标志。先进的成像技术,包括 Molecular Devices 的先进解决方案,可在选定细胞扩大规模时对其进行监测,从而确保比较高的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从单细胞分离到安全性评估,Molecular Devices 的仪器在培养肉类工作流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细胞株开发——单克隆验证的重要性

为保证生产出美味可口的培养肉类,工艺中仅使用基因相同的细胞。并非所有从动物身上收集的细胞都具有强大的组织发育的基本属性,这强调了分离和选择最有利的单细胞源性组织的重要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细胞株开发,单克隆性验证作为细胞株开发流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法规越来越严格,研究人员必须进行单细胞克隆并提供细胞系源于单细胞的证据——克隆性证明。传统方法通过显微镜人工观察孔板里每孔细胞的生长,以确认是否存在单细胞。但经常会因为人为因素出现漏孔以及误判的可能,缺乏可靠的图像证据,而且非常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和方法去验证并记录追溯单克隆性。

DispenCell 单细胞分离系统和 CloneSelect Imager 在确保单克隆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对于满足监管机构设定的严格安全标准至关重要。该工作流程中用于单细胞分配的 DispenCell 单细胞分离系统,可提高单细胞分离效率以及提供基于阻抗的单克隆性验证证据。CloneSelect Imager 系统可在 90 秒内快速成像,以根据客观图像分析验证单克隆性。两者的结合可以改善单克隆性保证工作流程,从而缩短细胞株开发的时间线。



前进之路—— 一个可持续、更健康的明天

细胞株开发正在改变食品行业,为可持续的环保替代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BlueNalu 公司致力于开发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海洋友好型产品。BlueNalu 与  Molecular Devices 合作,利用尖端技术和专业知识来生产、表征和规模化生物制品,以对其创新食品来源进行监管批准。像 BlueNalu 这样的公司处于这场革命的前沿,采用经过验证的细胞株开发技术和工艺,有望为我们提供海鲜培养、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福祉的未来。


文章来源

Dwayne Carter, Ph.D., field applications scientist, Molecular Devices,October 16, 2023

Petri Dish to Dinner Plate: Enhancing Cultured Seafood with Cell Line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 Molecular Devices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关于

Molecular Devices 始创于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硅谷,并在全球设有多个代表处和子公司。2005 年,Molecular Devices 在上海设立了中国代表处,2010 年加入全球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者丹纳赫集团,2011 年正式成立商务公司: (上海) 有限公司。Molecular Devices 以持续创新、快速高效、高性能的产品及完善的售后服务著称业内,我们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在生命科学研究、制药及生物治疗开发等领域蛋白和细胞生物学的创新性生物分析解决方案。


标签:

参与评论

全部评论(0条)

获取验证码
我已经阅读并接受《医疗器械网服务协议》

推荐阅读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文由医疗器械网入驻的作者或注册的会员撰写并发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医疗器械网立场。若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立即通知作者,并马上删除。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医疗器械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医疗器械网,转载时须经本网同意,并请注明医疗器械网(www.120med.com)。

③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④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详细]
最近更新:2023-09-18 16:20:36
关注 私信
更多

最新话题

最新文章

作者榜